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极大陆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的冰凌,企鹅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企鹅的沉潜原则一定能给你一些启示。
请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学生习作审题立意问题分类及分析
1眼睛不看,直接套作
《发现美》
《换一种眼光发现不一样的美》
《由喝茶领悟到的道理》
2找个词写,以偏概全
《在压力中前行》
《成功就是最美的弧线》
3借个词语,偷换概念
《努力造就成功》努力≠蓄势
《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蓄势
《经历磨难后成功》《困难后的飞跃》磨难≠蓄势
《成功源自努力与坚持》努力与坚持≠蓄势
《镇定》镇定≠蓄势
《夯实基础》基础≠蓄势
《苦甜》《成功必定受苦》苦≠蓄势
《拼尽全力》拼尽全力≠蓄势
《低头》低头≠蓄势
学生习作审题立意问题的解决办法
本次作文题属于单则材料作文、寓言类材料作文
1
审题立意方法
1.1关键句法
材料作文中,有一些关键词句常常对材料的中心有概括或暗示作用,是此类作文题的关键切入口。
特征:高频出现,在材料中的人或物带有评议性语句,或者命题者在提示语部分中的评议性语句。
本题中,命题者在提示语部分中的评议性语句“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高频词汇“沉潜”。据此我们可以确定本题立意为“沉潜”“蓄势”。
1.2寓言类:
物——人对应寓意企鹅沉潜飞跃
人蓄势成功
2确定立意后的印证方法
全局意识:放在整个材料中再次印证关键句,“压力”、“成功”等词不是关键语素,“沉潜”“蓄势”是中心。
由果溯因:分析材料由果溯因再次印证关键句。企鹅能够完美飞跃的原因是,沉潜蓄势。
3立意示例
关键词组词法:
《沉潜》
《蓄势、积累、成功》
《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
《厚积薄发》
《沉淀自己》
《沉淀飞跃落地》
《成功需要蓄势》
形象比喻表达法:
《深入黑暗,为了阳光》
学生习作行文中议论文和记叙文问题
1对了面子,错了里子
《笨拙的沉潜,却富有成效》(议论文)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成就卓越的人是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都刻着沉潜规则。唐代鉴真为了追求佛教真理和解决中国佛教中的一些矛盾,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只身一人,去了天竺,一连七次,不知道受了多少挫折。而当这潮水般的挫折向他涌去时,他没有畏缩,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身体上,经历无数次挫折,他无畏,坚持不懈,选择面对,开创了中国佛教新纪元。
分析:议论文的论据,鉴真和尚材料重点笔墨没有在他如何沉潜蓄势上,而是出现了不畏挫折、坚持等其他“核心词汇”。在材料叙述中偏离主题,偷换概念。
《每一次飞翔前的沉潜》(记叙文)
开头点题,第二段成绩不理想历史老师如何帮助我,第三段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第四段英语阅读企鹅的故事,第五段中考了。
分析:二、三段是全文主体,“我”的沉潜在哪里?在他人身上体现吗?
2学生习作行文中主题偏题问题分析
2.1概念界定不清楚:
部分学生在立意或者行文中出现偷换概念的现象,导致偏离主题。
“沉潜”:在水里潜伏,沉没;思想感情深沉,不外露;集中精神,潜心。(百科)可以看到,第一个和第三个比较符合这个材料中的意义。企鹅要在水里潜伏,人要集中精神,潜下心去。
“蓄势”:积蓄力量,积累。
“沉潜”“蓄势”,是为了飞跃,为了成功。
“沉潜”“蓄势”,需要什么?
2.2行文中要注意:
(1)选择的议论文事例论据要有“沉潜”“蓄势”的部分,且应该凸出之,放大之;忌多次出现其他品格词汇。
(2)写记叙文要把“沉潜”“蓄势”主体部分展开,做到详细,和其他部分的“略”区分。
(3)其他品格词汇是“沉潜”“蓄势”是到达“成功”需要的品质,是一个桥梁。
写作指导
我们可以用关键词组成并列式的句子,搭建议论文写作整体结构。
“是什么”角度:
沉潜是一种人生智慧。
沉潜是一种人生胸襟。
沉潜是一种人生豁达。
“为什么”角度:
沉潜,是为了更好地一鸣惊人
沉潜,是为了摘取最亮的星星
沉潜,是为了激发潜在的智慧
需要“什么”角度:
为人生蓄势,要有足够的勇气;
为人生蓄势,要有坚强的信念;
为人生蓄势,要有恒久的耐心。
“会怎么样”角度:
沉潜能够历练我们的意志;
沉潜能够积聚我们的实力;
沉潜使我们准备得更完善;
沉潜使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
郝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