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川渝热爆北极穿短袖自然杂志中国北方或
TUhjnbcbe - 2024/9/11 1:03:00
复方白芷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8/9499568.html

素食星球

这两天,川渝高温冲上了热搜榜。

川渝地区究竟有多热呢?

8月17日,中央气象台9时~14时高温榜显示,全国前十都在川渝地区。

截至昨天(8月21日)15时,成都最高气温达到了43.4°C,出现在简阳市,这也是成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

今年天气实在过于反常,连气象部门都说,全国高温综合强度为年有完整记录以来最强。

也就出现了不少跟高温有关的稀奇新闻,鹰中暑坠江。

猪热到晕厥。

蚂蚁3秒死亡。

鄱阳湖被晒成草原。

01

地球热成什么样?

北极已经可以穿短袖了!

图片来源|新京报

不仅中国,今年全世界都要热晕了。

今年7月,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北极地区的科学家们甚至穿着短袖短裤打起了冰上排球。

据报道,仅7月15日至17日期间,格陵兰岛融化的冰量(每天60亿吨)就足以填满万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美国记者身穿短袖在格陵兰岛报道。

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也未能幸免。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等媒体8月7日报道,受到干旱天气影响,美国最大水库米德湖的水位持续下降。美国政府宣布从明年1月起这条河将进入二级短缺状态。

该河是包括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等多座大城市的“命脉”,为美国西部多万人供水。

自5月以来,美国西部干旱迫使米德湖水位大幅下降,甚至发现人类遗骸。

在欧洲,欧盟16日警告称,欧洲或将遭遇约年来最严重干旱。

据估计,今年南欧的高温热浪已造成至少0人死亡,超过了俄乌冲突中的平民死亡人数[1]。

其中,英国7月18日的高温刷新了历史记录,温度最高达到40.3度;而年7月18日的最高温度只有19.9度。最大空军基地的跑道直接被热“化”了,发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预警。

泰晤士河的源头已经近乎干涸;莱茵河水位大降,面临断航。

图片来源|新华社,年8月20日(国际·一周看天下)这是8月14日在英国赛伦塞斯特附近拍摄的干涸的泰晤士河发源地和一块写有“泰晤士河起点”的石碑。

捷克易北河“饥饿之石”的铭文巨石也显露了出来,历史上这些铭文曾用来警示人们干旱和饥荒时代的到来。

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农民的蓄水池几乎见底。瑞士军方只能派出军用直升机送水。

在法国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瓦尔省,当地居民甚至不得不依靠运水车来满足每日的生活需求。

意大利也是受干旱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政府已经宣布最大的河流——波河沿岸地区进入紧急状态。而波河沿岸地区占意大利农业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图片来源|央视。意大利加尔达湖附近居民马里奥:这有些悲哀,从前你能在这里听到清脆的浪声,现在什么都听不到了,而且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变化。

无独有偶,高温也严重影响印巴等多地。

3-5月份,印度、巴基斯坦频受热浪侵袭,两国分别记录到45度和49.5度的最高温。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部长将称为“无春之年”。

不远的日本也同样遭遇恐怖热浪。

东京整个6月有人医院。如果放眼日本全境,这个数据更加惊人,一周有医院,11人因中暑死亡。

03

热浪出现的原因

图注:高压系统将热量困在地面

至于为啥会出现反常的极端天气?

气候中心的专家说了,这和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有关。

气候变化加剧了热浪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

当地时间年8月11日,社交平台上发布的枯竭的法国卢瓦尔河

当高气压系统在某一地区上空形成并趋于稳定时,热浪就开始了。

在高压系统下,降水难以出现。同时由于上层缺少吸收辐射的大气,阳光会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带走原本有助于冷却的空气中的水分随着压力的增加,太阳更加炙烤地面,经过几天的时间,热量逐渐积累起来,最终形成热浪。

图注:极地涡旋受全球变暖影响

北极的升温也加剧了热浪的持续时间。

北极的升温快于全球很多区域,当北极加速升温后,北极与赤道之间的温差降低,导致夏季风速的下降,从而使形成热浪的天气系统更加稳定,持续时间更长。

在中国,受副热带高压长期控制,高温热浪持续时间较长。

类似今年这样的高温酷暑,以后的夏季可能经常会出现。

而且今年高温天气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这种特征在未来可能也会越来越明显。

04

热浪特征

除了开始早、结束晚、持续时间长外,当前的热浪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特征。

图片来源|新华社

1.“白+黑”复合型高温天气

首先,不仅白天的温度很高,夜晚的最低温度也大幅提高。这种“白+黑”的复合型高温天气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近年来显著增多。

若不进行任何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这类“白加黑”事件将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增长。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四分之三的夏季时段都可能变为白天夜间持续热的“全天候”极端高温[2]。

2.湿度增加,体温更热

除白加黑这类复合型极端高温之外,高温还伴随着湿度的增加,使人的体感温度远高于实际的温度。

当相对湿度较高时,体表的汗液蒸发率就会降低,这意味着从身体中带走热量的过程变得缓慢,人体就保留了更多的热量,增加中暑风险。

05

不可小觑

高温热浪的严重影响

图片来源|Leolintang

高温热浪作为全球变暖的先驱,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不可小觑。

但目前国内对热浪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水平,未充分认识到热浪的严重性和系统危害。

1.热浪

高温热浪会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户外工作者、孤寡人口和低收入者、慢性病患者等易患中暑、热衰竭和热射病等。

年破纪录的欧洲热浪导致死亡人数过千。

图片来源|BNONews西班牙、葡萄牙两国政府公布数据,今年两国共计人因热射病去世

年6月以来,上海、杭州、西安等地至少有80人因热射病而死亡。

7月,超过9亿中国人生活在某种程度的高温警报之下,约占总人口的65%。

热浪除直接致死外,也会通过其他疾病导致人员的间接死亡。

据年《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从年至年期间,中国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4倍多,年达到2.68万人[3]。

2.蚊虫传染病

蚊虫携带有登革热、寨卡病毒、黄热病、乙型脑炎、西尼罗河病毒、疟原虫等多种传染病病原。

气候变暖使蚊虫的数量自上世纪至今增长了9.5%,预计到本世纪末将继续增长20%—30%。

3.加剧暴力犯罪

没听错吧?高温热浪还会加剧暴力犯罪。

年7月,全美国经历了当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这一年暴力犯罪数量空前高涨,达万起。

英国在年4月至年期间,温度为20摄氏度时的暴力犯罪比10摄氏度时多出14%。

在南非,温度每上升1℃谋杀数量就增加1.5%。

4.增加自杀率

和暴力犯罪相关的是,高温还能影响自杀率。

一项由同行评议的英国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ClimateChang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对12个国家多万起自杀案的研究显示,较高的环境温度回增加自杀率,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和南非。

高温让人感到更容易暴躁、压力更大。随着气候变化,即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就能让西欧这样气候温和地区的暴力犯罪率上升3%以上。

5.大气污染

高温热浪会加剧大气污染。

高温天气时稳定而停滞的大气就像一个盖子,可以捕获包括颗粒物在内的大气污染物,增加靠近地表的污染物浓度。

6.引发森林大火

高温常会引发森林大火。

今年的热浪导致法国西南部受野火炙烤面积达19,多公顷,葡萄牙、西班牙、希腊、英国和美国也引发了危险的大火。

火灾导致了数十亿动物的死亡,也加剧了大气污染,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

欧洲山火面积近66万公顷,创有纪录以来历史新高。

7.动物的噩梦

高温热浪对动物也是噩梦。

年印度古吉拉特邦高温导致飞鸟从高空坠落死亡;巴西南部圣卡塔琳娜州共发现只企鹅因高温导致的飓风死亡。

美国堪萨斯州数千头牛也因高温天气死亡,场面震撼。

而海洋热浪还导致了澳大利亚大堡礁大规模珊瑚白化以及大量海洋生物的死亡。

但高温热浪对这些生物的影响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有待发现。

8.破坏基础设施

高温热浪破坏基础设施,使屋顶融化、道路开裂、铁轨变形,对农业、交通、水利、电力等相关部门产生不利影响。

今年川渝地区用电荒,多地限电,最能说明这一问题了。热浪加剧干旱,缺水导致发电不足,同时空调风扇的使用使得用供电网络系统超负荷。

年7月上旬的高温,导致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因瓦顶融化而闭馆维修。

热浪使英国的地铁和铁路系统停运,大量旅客滞留车站。

一方面其地铁和火车中未安装空调,另一方面英国的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温度阈值为27℃,高温可能导致铁轨膨胀变形,影响交通安全。

9.影响作物产量

热浪会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全球温度上升1℃,小麦产量将下降6%,大米下降3%,玉米7%,大豆3%。

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眼下的情况并不乐观。许多农场主开始“入不敷出”,牧场主也纷纷提前“卖牛”。

分析人士表示,炎热的天气恰好发生在中西部作物生长季的重要时期,这可能进一步加剧人们对全球粮食供应的担忧。

全球变暖使热浪呈现全球性趋势,越来越多的热浪将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热浪也将变得更加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更长。

据预测,如果全球气温上升2℃,中国每年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可能会增加5.36万,而且中国迅速老龄化的人口还将面临特别的风险。

▲各省份气候影响健康不同指标的增长率,浅绿:≥65岁以上老人经历高温的天数;绿色:劳动力损失;深绿:高温死亡率;深红:野火暴露;浅蓝:严重和超强台风;深蓝:登革热病毒

麻省理工的科学家预测若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显著降低,在年前我国华北地区将变成“全世界最致命的热浪区”。一个健康的人,只要在户外活动6小时,就有可能被湿热的气候条件杀死[5]。

面对来势汹汹的不断增强的热浪,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种植更多的树木和建造公园绿地、滨水空间,使更多的人能够安全地迈出家门,这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会降低街区的温度。

然而,从长远来说,还是要降低碳排放,尽快实现碳中和,才能遏制全球升温的趋势。

否则,我们经历的每一个夏天,都可能是我们余生中最凉爽的夏天之一。

原文链接: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渝热爆北极穿短袖自然杂志中国北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