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化腾的内部发言在朋友圈刷屏了。
里面重点信息有关于降本增效(我感觉企鹅明明全都是钱啊!)、贪污(更说明钱多)、还有关于重点方向的。当然也有基于不同视角的多方解读。
我这里也来凑个热闹,是因为在《你的产品为啥卖不动?或许差了一个黄桃罐头的距离》一文中重点提到了“产品思维”,有位同仁将了一军问我:
老师,你分享的产品思维我很认可,可是我老板没有产品思维怎么办?
还真问住了我!
直到看到了马化腾的内部讲话,这位“大老板”视角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启发:
老板不是没有产品思维,只是老板想的和你层次不一样。
对于老板来说,不仅需要决策做什么,更需要决策不做什么?
你现在手头有没有这样的产品:做吧没有希望,不做呢似乎觉得可惜。
你有没有产品,越做越“鸡肋”的感觉?
马化腾嘴上的“降本”
与挥起的“快刀”
先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你不要跟我讲你有什么机会。”马化腾表示,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不要留恋。
“你这个(非核心业务)能做多大呢?做大又能怎么样?”马化腾认为,与公司付出的管理成本和精力相比,非核心业务铺得太多并不划算。
“看到别人增重,我们就跟着增,结果发现增的是脂肪,打不过对手。”马化腾表示,过去由于很多友商的带跑,腾讯盲目去做简单的跟随,结果被友商带偏方向,做出来的东西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只言片语中,我们似乎发现都在讲同一个事:决策不做什么!
再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年,今年腾讯收缩了很多业务。
时代财经根据公开报道梳理统计发现,年内腾讯至少关停、下架App应用16款,包括幻核、QQ影音、看点快报、搜狗地图、腾讯WiFi管家等一众知名产品。倘若再加上29款被裁撤的游戏,则至少关停45个项目。
壮士断腕,不破不立,值得佩服!
老板的产品思维首先
要选择不做什么?
战略的本质是做选择。选择有两种,选择做什么,和选择不做什么!
更多的人看到了前者,于是有了“既要……又要……还要……”
选择上一个产品真的太容易了,服务包也是。
在《服务产品也能“力大砖飞”?》中,亦然少侠为大家解读了这样的一个“用车无忧”产品:
??不限年限,每年最多4次的终身保养;
??第二年的次新车续保;
??购车第一年的事故维修补贴。
我问这个产品卖的怎么样呢?销售渗透率有多少?
反馈是产品已经成“吊打”当地同行的天花板产品,新车渗透数字是20%。
已经“吊打”同行了,为啥只有20%来?
在我看来,这就属于典型的“鸡肋”型产品。
如果说产品目的是为了现金流,没有高渗透率,何来GMV?
如果说产品希望有保养、续保和事故维修粘性,仅仅1/5的客户为此“买单”,锁客的说法就大打折扣了!
这就是食之无味!
而又不好意思说这产品不行,毕竟,同行都做不出,并且至少还有20%的客户嘛!
这就是弃之可惜!
作为老板,你该继续保留这个产品,还是选择放弃重新设计?
做什么是勇气,
不做什么是智慧
前面的很多文章和观点,似乎都是在说:你应该做什么?
学习过华为的战略BLM,你会了解到其中有一个关键词叫“五看三定”。
“五看”是在做决策之前进行洞察,通过“五看”的方式(看行业趋势、看市场客户、看竞争、看自己、看机会)最后输出战略机会点;“三定”是需要决定选择不做什么和做什么(定控制点、定目标、定策略)。
我个人的理解,不做什么,是首要的一个控制点。
处于生物进化的惯性,我们总是喜欢追求更大、更多、更全的预期,往往最简单的决策也是做加法。
去看看那些国有商业大银行的app吧,你想到的有,你想不到的更有,总之我不标记app名称,你会猜到这是一个银行的官方app吗?
这就是典型的做什么是勇气,干就干了!
为什么需要特意用一篇文章说这样一个话题?
因为做加法是所有人最简单、最舒适的决策方式,这是本能。
做减法也是让人痛苦的,要么是用心投入的多可惜,要么花了钱砍掉多浪费,要么就是我的梦想就是“建服务平台、做产品生态”……
所以,如何在服务保险化产品设计时,让老板们有个清楚的认识,先决定不做什么,再决定怎么把要做的做好,然后再谈具体什么权益,就会简单、清晰。
要知道,领导动动嘴,下属可是要跑断腿的!
如何决策不做什么?
你可以首先结合我们提到的“不可能三角”,强制排序。
你可以进一步考虑业务目标计划或者老板预期,比如希望售后产品有现金流,那么就不能做高价的产品,因为价格和渗透率会直接冲突。
你还可以结合当地的竞争情况,“人无无有”实在太难,但是“人有我优”是可以探讨的。
提前想清楚不要什么,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提高决策效率。比如成都有一个集团客户,跟我聊到说他们希望开发针对新能源车的三电保障产品,我一问规模大概每个月50台左右,我说你不用找外部保险公司了,这种体量规模下,要么价格高的你无法接受,要么就干脆说不能接。
所以,我建议他们也就不用在这条路上“耽误功夫”了!
这就是说不做什么,是智慧。
小结
这一讲,我为你分享的是:想好不做什么!
这是逆向思维的一种。
这更需要一定的魄力。
战略就是做选择,不止是选择yes,也要选择no。
做什么是勇气,而不做什么是智慧。
想好不要什么,很多“包袱”也就容易打开了!
你现在有没有那种看上去“大而全”,销售数字确不尽人意,而砍掉又找不到合适替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