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访梁家辉他写的人物小传比导演的剧本都要
TUhjnbcbe - 2024/10/1 17:19:00

采访、文/杀手里昂

作为最早一名来内地拍戏的香港演员,梁家辉很早便接触到内地环境。年他在李翰祥导演的《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中饰演咸丰帝,年他又在《棋王》中饰演一名内地知青。这次在《冰河追凶》中,他跑到黑龙江演了一名内地警察。和往常一样,拿到剧本之后,他首先为这个角色写了一个人物小传,这是他多年拍戏的一个习惯。“即使演过无数次警察角色,但我希望每次带给观众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他的恩师李翰祥曾经骂他没大志,“我要把你捧成明星,你却要去做演员。”但梁家辉就是喜欢被别人在大街上认出自己,是因为自己饰演的角色,而不是因为他叫梁家辉。

在银幕上演绎了各种人生,银幕下的梁家辉同样精彩。他曾在初中时打破香港百米短跑纪录;去南极探险,回来之后删掉所有关于南极的照片和视频,身体力行地呼吁环保;80年代他曾有一段事业低潮期,为了生活他在铜锣湾摆起了地摊,还在《文汇报》开设了专栏,并且坚持写了21年。采访中,谈及往事,梁家辉没有丝毫不快,有一种云淡风轻的坦然与自信,甚至谈及兴奋处还会手舞足蹈的自带表演。对于他来说,人生如戏,所有的经历与过往也都似乎是电影中演绎的那些不同角色而已。

一、为角色写人物小传

梁家辉每接一部戏,基本上都会为饰演的角色写一个人物小传。在《冰河追凶》中,梁家辉演一名东北警察。拿到剧本之后,他首先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香港人,我为什么大老远跑去东北演一个警察,以我的普通话做表演,肯定不是东北人”。所以,在写人物小传的时候,他首先设定自己是南方人,只是因为婚姻关系,把户口调到了东北,在东北当了一名刑警。剧本中警察周鹏与妻子之间的感情不好,梁家辉在人物小传中就设定妻子是一名无国界医生,经常出差往外跑,而周鹏也忙于工作,导致夫妻感情淡薄。他又继续在人物小传中设定这个警察的人物性格、与不同人之间的关系,慢慢的,周鹏这个人物在梁家辉的笔下便丰满鲜活了起来。

拍摄时,梁家辉根据人物小传设计了一个镜头:晚上,周鹏在家洗完澡之后,把办案材料铺在床上,一边洗内衣,一边看材料。拍完这个镜头之后,导演徐伟兴奋的跑到梁家辉身旁,“真没想到,还蛮接地气的。”

为角色写人物小传的习惯,是从年的《黑金》开始的。在《黑金》以前,梁家辉疯狂拍戏,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每年拍13部电影,每天跑3个剧组,“梁十三”的称号就是那时候叫起来的。所以,那时候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去想饰演的角色,都是根据剧本来现场发挥。

在拍《黑金》的时候,梁家辉很早就跟导演去了台湾,看完剧本之后,他又自己搜集了很多报道台湾政坛和黑社会的八卦杂志,足有一米多高。他每天都在翻那些杂志,感觉这个政治人物周朝先的样子。看完这些材料之后,他又重新看了一遍剧本,然后着手为周朝先书写人物小传。“我写的人物小传不是他做过什么事,而是像他这样有野心的人,平常应该是怎么样的”。所以,这个人物吃什么,穿什么,讲话语气是怎么样;开会的时候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出现;他老婆以前是一个舞女,他为什么会娶这个老婆,他跟他老婆之间的情感有多深,为什么他现在已经是黑社会大哥了,还带着同一个女人?这些都是梁家辉的人物小传所关心的内容。

当梁家辉把写好的人物小传拿给导演麦当雄看时,导演完全傻了,“你写了十万字,比我的剧本还要长”。拍摄当天,梁家辉便按照人物小传中的设定去演绎周朝先这一人物,结果大放异彩,电影中的周朝先老谋霸气,沉稳内敛,特别是那句“谁赞成,谁反对”,令人不寒而栗。

或许是水瓶座爱幻想的性格,让梁家辉愿意为每个角色挖空心思。其实,早在TVB艺员培训班时,他就暴露出这种特质,喜欢为自己的角色设计一些小动作,哪怕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年,当时还在训练班里的梁家辉和同班同学刘德华同时被选中参演电视剧《千王群英会》,饰演周润发身边的两个小弟。梁家辉拿到剧本之后异常激动,还请刘德华到自己家里吃饭,为角色设计动作台词,但翻遍整个剧本才发现,只有一句台词。周润发饰演的赌城老大推开赌场的门之后,对身边的两个小弟说:“你们两个下去看看。”这句话之后才有他俩的一句台词:“是的,龙哥。”说完之后,两人消失在镜头。

这么简短的一句台词,如果再不对这个角色进行一番包装与设计的话,那么这个角色就更不被注意了。所以,他们打算一定要演好这个“小弟”。这时,刘德华反应很快,立刻想到嘴里叼一根火柴,再把帽子往上拉高一点的设计。“刘德华够狠,咬火柴这么经典的设计被他抢先了,我只能想别的了”。当时他俩都穿着西装,梁家辉就将西装扣子系上,将手插进西装胸口处,像是随时拔枪的样子。

正式开拍时,两人便以各自设计好的方案演出。突然,“Cut”的一声传来,导演破口大骂“那俩谁啊?咬着牙签刚吃完饭啊!把手放在胸口扮拿破仑啊!”被骂了个狗血淋头之后,又重来了一条,两人之前设计的小动作全没了。

正是因为梁家辉对待每一个角色的那种较真劲儿,才得以让他在刻画不同角色的时候游刃有余,生动传神。即使在演绎同一类型的角色时,他也能演出各自的精彩。梁家辉演过三个黑社会大哥:第一个是《黑金》中政治味道很浓的周朝先;第二个是黑色喜剧《江湖告急》中的九哥;第三个是《黑社会》里的大D。同样都是黑社会大哥,但梁家辉演了三个不管是整个状态、言行举止等都不一样的黑社会大哥。“我可能还会再演黑社会,但是我希望我又能创作一个跟这三个不一样的黑社会大哥”。

二、生活所迫,摆地摊、写专栏

年,梁家辉一口气在内地拍了两部戏:《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虽然,后者让初出茅庐的梁家辉一举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殊荣,但是,随后的几年,他却在电影圈进入了沉寂期。

因为在内地拍戏,他被台湾当局封杀:凡是他参与出演的电影不准进入台湾市场。当时,台湾是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之一,失去了台湾这块市场,梁家辉基本就处于失业状态了。

没有戏拍,生活还要继续。为了糊口,他在铜锣湾摆起了地摊做生意。梁家辉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学的是平面设计。他没戏拍的时候,正好有几个大学同学也处于失业状态。于是,几个失意的年轻人便凑在了一起,准备把自己的专业拿出来,靠手艺吃饭。

他们先是在草纸上设计一些图案,然后再买一些物料、铜线等,最后用妈妈的缝纫机根据设计的图案做成各种流行的手镯、项链等首饰。因为自己手工设计的这些小首饰都很简单,所以就装在小的行李箱中。去铜锣湾摆摊的时候,找个繁华热闹的地方,打开行李箱,里面有一排挂钩,将各种小首饰挂在挂钩上,这种方式不仅便于出摊,更便于因为无牌经营受到警察驱赶时,以最快速度收摊,提着箱子撒腿就跑。

从金像影帝,到地摊老板,这种身份的转换对于梁家辉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落差。因为之前从来没演过戏的他,第一部电影就拿奖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了。所以,摆地摊对他来说不算是一个心理障碍。有意思的是,在摆摊的时候,很多顾客都会认出他来,“你不是那个影帝嘛?叫什么名字来着?你现在怎么摆摊啊?”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梁家辉都会笑着说,“来,欢迎看一下,既然你认出我来了,我就给你便宜一点”。虽然是小本买卖,梁家辉的地摊生意却挺红火。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梁家辉在《文汇报》开设了一个专栏——《辉笔而就》。当时,《文汇报》的一个编辑得知梁家辉靠摆地摊生活之后,就找他帮忙写一个专栏,一天一篇,一篇字左右,稿费千字港币。虽然稿费不是很多,但可以减轻梁家辉不少生活负担,起码够支付水电费。

梁家辉开设的专栏内容几乎不涉足任何电影圈的事情,他不想八卦,专栏大都是关于他的随性生活,就像散文一样。“因为自己属于幻想型,觉得蚂蚁是透明的,就写一只透明的蚂蚁在窗台上走过,蚂蚁不应该是黑色的,我就写这些”。

因为大都是散文性的东西,有时候闲来无事,梁家辉一天可以写十五张稿,然后累积下来,每天在专栏更新。但是,随着之后拍戏越来越多,梁家辉有点力不从心。当时那个编辑就说,你这个专栏蛮受欢迎的,我们收到很多来信,你继续写吧。念及恩情,梁家辉一写就是21年。8年,《辉笔而就》专栏取消。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请梁家辉开专栏的那个编辑离开了《文汇报》,当时继续开设专栏是为了报恩,既然编辑走了,也就没有继续留下的动力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梁家辉现在老花眼很严重,已经影响到了读书写字。

三、去南极,是一件不环保的事

5年,梁家辉跟随香港探险队去了一趟南极。当时香港探险队没有资金,但是如果带一个明星去南极的话,就会有赞助商。香港探险队的领队李乐诗就找到了朋友梁家辉。

对于梁家辉来说,南极一直是无比憧憬的圣地。然而,等去到那里的时候才发现,人类的到来对于南极来说只有破坏。梁家辉一行人来到南极还没有落地,两个队员兴奋的“哇”一声大叫,整个雪山全烂掉了。探险队出发之前,就给每个队员下发了命令:不能留下任何东西在冰面上;上洗手间要回到船上;不能接近野生动物,就算野生动物接近你,你也要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结果登陆南极之后,大家没有人听,都去摸企鹅、海狮,和它们拍照,还喂它们吃东西。

最后几天,梁家辉看到一个日本人,租了一台直升飞机,停在一个有球场那么大,10层楼那么高的蓝色浮冰上。“原来冰岁数越大,年代越久,阳光折射在上面就会变成蓝色,特别漂亮”。只见那个日本人一手拿着一只杯子,一手在那凿冰,凿碎的冰块装进杯子里,然后拿出一瓶威士忌倒进杯子里和冰块混着喝,喝的同时还让人拍下视频记录下来。

很早之前,梁家辉就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南极、北极、珠峰都要登一次。然而,去完南极之后,他的这些念头都打消了,“不是体力的问题,而是我真的看到人类对那么漂亮的地方造成的破坏。我们经常说环保环保,这次南极之旅给我的最大的启发,其实我们一直在做不环保的事情”。

南极之旅回来之后,梁家辉把在南极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全部删掉,几乎拒绝跟别人再讨论南极之行,他只希望南极给他的印象永远留在回忆里。“虽然南极是很漂亮,很宁静,跟我去过的任何地方都不一样。但我不鼓励人们去,因为每去一次,都是对它的一次破坏”。

现在的梁家辉是一名身体力行的环保主义者,家里的垃圾做到了分类处理,甚至在家里天台上种植了有机蔬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利用厨房垃圾做肥料,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天台植物来降低室内温度,尽量少开冷气。做环保能做到如此精打细算的程度,还颇有几分拍戏时为角色较真的那股劲儿呢。

四、曾是香港短跑纪录保持者

年近花甲的梁家辉,身材保持的依然像一个年轻人。梁家辉坦言自己的运动量不大,每天早上起来会拉拉筋,打一下太极拳,活动活动关节。然而,年轻时候的梁家辉却是一个运动达人,有着惊人的运动天赋,曾经是香港短跑运动的纪录保持者,米成绩11秒,米成绩22秒。

当时,香港每年都会有一个杨家标赞助的雅美佳运动会。全港派所有学校的精英来参加这个运动会。梁家辉第一年参加,便破了香港米的记录。但是,这个纪录仅仅保持了一年时间,便被第二年的后起之秀破了。

梁家辉称自己为“最不运动型”的运动员。他从来不练跑,也很少运动,踢足球的时候也只是充当守门员。他的短跑天赋是与汽车赛出来的。每天放学坐公交回家的时候,下公交刚好有一个红绿灯,过红绿灯,沿着马路走到底就到家了。当时过完马路之后,梁家辉就背着书包在路口等绿灯,看汽车一开,马上撒腿就跑跟车比赛,跑一条街,大概米到米,每天都如此。并且,当时他家住7楼,他基本不坐电梯,看到电梯还在5楼,没有耐性等直接自己跑上去。所以,那个时候的短跑天赋是这样换来的。

在拿了那个香港记录之后,有一个教练看中了梁家辉。他发现梁家辉有一个过人的天赋:长短脚。正常两条腿一样长的人,在跑米过弯道的时候,速度会慢慢降下来。但是,长短腿的人跑弯道的时候会比别人更快、更稳。

对话梁家辉:我学戏基本上是从内地演员身上开始的

《电影》:这次拍戏那边温度是零下40多度,当时拍戏遇到哪些困难?

梁家辉:我们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于沟通方面,现场不管摄影师、小工、灯光师、副导演,他们都只看到眼睛,大家穿的衣服也差不多,我们经常认错人。所以,经常沟通,要来回跑。你只能用手语,在沟通上把拍摄的进度拖慢了很多。

演员部分的戏没有问题,但是因为太冷讲对白会有点困难,口会抖,每一次讲的不正确,就喝口热水。有时候大家一边讲对白,一边在流鼻涕,自己根本不知道。

《电影》:您有一场戏是掉到那个冰窟窿里边去?

梁家辉:那场戏是我跳到一个冰窟窿里头,佟大为把我拉上来,我们几个人躺在雪原上面,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镜头。但是,那个镜头很慢,我们躺在冰上很长时间,等导演那边喊“Cult”。我们三个已经没有知觉了,工作人员来拉我们的时候,都能听到衣服上薄冰碎裂的声音。

《电影》:有做什么防护吗?

梁家辉:唯一的防护就是穿潜水衣。你不能把暖包放在里头,因为暖包一融化,就会污染冰库。其实穿潜水衣不防寒。但是,我们都穿着戏服,底下一层如果是潜水衣的话,水不会直接粘在皮肤上面,那会好一点。如果,不穿潜水衣的话,你湿了身,你就会很冷,冻僵了那种冷。

《电影》:这个片子里,您对于家庭可能会疏忽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您对家人的陪伴多吗?

梁家辉:如果你看这个戏的时候,你就会想象我现实中,其实刚好相反。我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平时不拍戏的话,我就是一个宅男,喜欢在家做家务,尽量不出去,我觉得家就是我的安乐窝,我回去就觉得最舒服,最放松,最安全。反正我不工作的时候,我的心情、精神,都花在继续构建我这个家上。

《电影》:您应该是第一批到内地来拍戏的香港演员,当时来到北京是什么感受?

梁家辉:我当时最远才去广东,看我的叔叔。第一次到京城,感觉是一个很大气的城市。那个时候在天安门广场,朝故宫那点走,没有栏杆,路特别宽,也没有太多的车。我当时拍戏的时候,经常跑胡同,火车站,前门。我在王府井,问别人走到中南海,要走多远,做什么车。人家说才3个路口,结果走了半天。所有的东西对我来说,好像都被放大了。

《电影》:当时您在内地拍了很多戏,和内地演员合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梁家辉:我第一次就跟刘晓庆合作,那时候我还是一个新人,从来没拍过戏,也不知道该怎么样入戏。后来才发现,原来她接了剧本以后,会做很多功课。她的剧本上面密密麻麻的,都是为角色做的注释。她说,入戏就是这样,你得做功课,如果拍农村戏的话,我们就会跑到农村去一个半月体验生活,学习当地农村的生活习惯。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我学戏基本上是从内地演员身上开始的。

《电影》:李翰祥是您的一位恩师,他曾经说过,“我想把你捧成一个明星,但是你自己却要做一个演员”。您对明星和演员是什么定位的?

梁家辉:有一天,李翰祥问我,来演我的下一部戏怎么样,我需要一个明星。我说导演,我不要当明星,我想当演员,我要演不同的角色。李翰祥骂道,没大志,我捧是你当明星的,你却想当演员。其实,我那时候已经是个明星了。第一部戏就拿奖了,还不是明星吗?然而,当了明星以后,我觉得会有很多拘束,要时刻保持某种状态。我不要这样拘束,我要演戏,演不同的人物。在路上走的时候,大家最好不要叫出我的名字梁家辉,不要认出我的样子,而是叫我饰演的角色名字。拍了蛮多戏以后,有一天在街上听到人家叫D哥、段皇爷,我就很高兴。他们不会把我当梁家辉,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正式踏入演员这个的阶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梁家辉他写的人物小传比导演的剧本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