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旧换新,已是如今再普通不过的消费观念。
旧了就扔、不喜欢就换、坏了就买,「人与物」的关系被不断简化,任何物品都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反正这个时代,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呢?
△图源:好好住APP用户槡栖买买买当然高效,但仍有一些人选择坚守旧物,珍重物件与人的联结。有人修补旧玩偶、有人给破碎的器物予以新生、有人重塑物和家庭的关系……
在他们眼里,修补物品,也是修补人心。物和人一样,都有重来一次的可能。
玩偶修复师:
拥有主人的玩具,
也就拥有了生命。
—
01
绿如LAN,家住扬州,她的职业很特殊,专门修复破损的玩偶。
有人叫她「玩偶医生」,也有人叫她「心灵补手」。
在做这份工作之前,小绿就职于一家玩具厂。疫情效益不好,她失了业。思来想去,她打算从老本行做起,用手工技艺帮别人修补玩具。
△工作中的绿如LAN这份工作听上去太小众了,周围也有一些人告诉她:玩具而已,坏了再买新的,谁会花钱来修补呢?
但在小绿看来,「扔」和「买」,不是应对物品的唯一方法。她没有理会这些声音,开了一家专门「修复玩偶」的淘宝店。
紧接着,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小绿竟然接到了多个订单。
△被修复之后的小黑,到家还有欢迎仪式。
这其中,有的玩偶只是轻微的磨损、有的已破旧得认不出原样、有的已经60岁高龄、有的从小陪着顾客一起成长……
娃娃的情况复杂多样,但只要送到小绿这里,就足以说明,这个娃娃对主人来说是不可替代的。
△玩具主人:修复后又变精神小伙,企鹅大佬又能陪我度过好多个二十年啦。
小绿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男士特地从上海赶来,考察了她的修复水平之后,才安心把公仔交付。
他告诉小绿,这个公仔在家跟他儿子地位一样,一家人不管都去哪儿都会带着公仔上路。
△左边的小公仔,就是这个家的家庭成员这样的顾客,小绿见过太多太多。玩偶本身值不了几个钱,可一旦建立起情感联结,玩偶就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对顾客来说,娃娃的意义不在于价格,只在于独一无二的陪伴和安全感。
△小绿修复过很多质量很差的早期玩具,车缝线稀疏,棉花残次。送来,几乎都要换新一次。
如今,商品更新非常快,得到一个东西太容易,不喜欢可以扔掉,坏了可以再买。
但在小绿的玩具屋里,这些浮躁都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手艺缝补着玩具,也缝补着玩具主人的心。
△看完病的小鸭又支棱起来,出去旅游啦~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美好的想法,如果不与美好的人相遇,就会消逝。
主人、玩偶和小绿,是美好的集合。他们都在这个故事里,缺一不可。
整理收纳师:
整理的是物品,
也是人生。
—
02
郑小颜是好好住app的一名资深住友,同时也是一名「整理收纳师」。
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整理收纳」的重要,是她创业失败之后,通过重新整理自己家,慢慢发现居住环境之于人的重要——一旦生活进入有序,一切也会越来越顺利。
△郑小颜家两年的时间,她走进不下20户中国家庭,发现大部分的人都面临相似的难题:物品太多太杂,理不清自己的需求,收纳也不知道从何下手。
在这样的前提下,整理师的核心在于帮助委托人理清需求、评估需求、共同去打造一个可持续的有序生活空间。
换句话说,整理师不是保洁员,而是「帮助委托人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指导其如何与物品良性相处」的引导者。
△BeforeAfter
今年,郑小颜接到一个二胎全职妈妈的案例。家虽然有㎡,但妈妈的东西多到无处下脚。仅口红,就超过了支。
囤积,让这个家庭陷入了「瘫痪」。妈妈并非故意如此,而是她自幼就生活在失序的环境里,这间接导致了她对「收纳」的力不从心。
△梳理所有的物品,并进行分类整理。
为了让家回归有序,郑小颜与5个同事一起,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清理了将近包垃圾,才重现这个家原本的样貌。
郑小颜说,委托人告诉我们,整理完第二天,家里两个孩子早早起床,在家里边跑边转圈,乐呵呵地说「心情真是好呀!」
舒适环境带给孩子的快乐,是真实和直观的。
△BeforeAfter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混乱里找到遗失多年的钻戒、崭新的香奈儿包包被遗忘在衣柜的最底层、办过的信用卡能翻出一大堆……
许多人忘了自己拥有过什么、在意什么、要留下什么。
有人为了留住青春的痕迹,不愿丢掉少女时期的裙子;有人发疯买一堆童年求而不得的衣物,只会弥补过去的遗憾;有人在繁重的工作里乱了阵脚,在家务面前仿佛失能……
△工作中的郑小颜郑小颜总说,物是心的投射。在她看来,整理,其实就是一个理清自我需求的过程。找到症结,解决症结。
整理自己的物品,也是整理自己的人生。
金缮修复师:
物和人一样,
都需要重生的机会。
—
03
成为金缮修复师之前,丰收是一名油画专业的学生。
除了画画,他最喜欢的事是做手工。没事鼓捣鼓捣木制发簪和书签,专注打磨器物的当下。
接触金缮,完全是意料之外。当他得知有一门手艺可以「修复破碎的器物」,第一时间就是疯狂查资料,做研究。
△因为许多人对大漆过敏,所以丰收都是等晚上同学都离开画室之后,才开始做金缮修复。
后来他才知道,「金缮」是一种拥抱伤痕的艺术——面对破损的器物,坦然接受它的伤痕,用心修缮,将残缺转化为美。
就这样,没有靠着任何师傅的指导,丰收自己摸索着入了门。
△丰收金缮修复的紫砂壶起初,丰收只是自己跟自己玩。后来他的手艺渐渐在同学间传开,经常有人抱着自己摔碎的壶和杯子来画室找他。
他说,大家有一个误区,总觉得贵重的东西才配得上做金缮。其实身边同学找我修复的器物,都不是奇珍异宝,甚至修复的钱都比重买一个要贵。他们为什么还来做修复?因为这件东西的价值,不只是价格能够衡量。
△修复了学姐在潘家园买的小壶做金缮,程序很复杂,丰收经常一工作就是一下午,保持一个坐姿,不说话,完全沉浸。同学都说他像古人,可以几小时不碰手机,只为弥补器物的伤痕。
虽说可以「破镜重圆」,但金缮的器物其实无法回到完好如初的状态。修复之后,物件的裂痕都会被一条条金色的纹路替代。
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但在丰收看来,裂痕充满意外的不规则感,其实远比「完美」更美。
△丰收金缮修复的大缸从踏入「金缮」的坑,到如今修复了大大小小上百件的器物,丰收越来越确认一件事:破碎不是宣判死刑,人和物一样,都需要重生的机会。
他说,别人能把破碎之物送到我这,就跟求医问药一个道理。他们要的不是换新,而是继续延续旧物的生命。说是修复旧物,其实修复的是那份「惜物之心」。
花森安治曾写过一段话,嘲讽当代人的消费本性:
坏了,随即丢弃;旧了,一扔了事;腻了,立马换新。自从买了吸尘器,清扫变得马虎;自从买了电冰箱,食物常被浪费。
选择一多,我们对待「物品」愈发有一种不假思索的草率。好在,还有一些人,仍对「物品」怀有柔软的善待。
善待裂痕,修修补补,整理好了再上路,这是对待「物」的要义,也是对待「人生」的要义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