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也是为在新冠中牺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缅怀的日子,看了一眼热搜榜“悼念新冠疫情逝者”、“天安门广场下半旗”、“武汉车辆停驶三分钟”、“北京地铁临停鸣笛”、“首次因卫生事件全国哀悼”、“这个清明节要被永远铭记”、“网上献花祭英烈”、“向逝者默祷致意”等等,可以看出这次疫情对国人的伤害和国家对逝去英烈和人民的缅怀。
但是在缅怀的同时也必须找到问题的原因所在,不能为了我们的岁月静好,让英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缅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前行。
新冠在武汉首先爆发,最后全世界开花,我们可以说是其他国家不够重视,危险防范意识不够导致的。
人与自然的安全距离
今年“安全距离”这个词曝光率很高,提醒大家在疫情爆发期间,人与人要保持合理的距离,以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如果对“安全距离”的解读仅仅如此,那就“只能预防不能避免”。我们不但要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拘留,还要知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安全距离。人与自然的“安全距离”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应该保留各自的生存空间,互不侵犯,保持合理的距离。
新冠的爆发何尝不是因为人类和动物的距离过近,不正是因为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不光人与人要保持“安全距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同样也是需要安全距离的。
为什么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安全距离
那什么是人类和大自然的安全距离,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或者说人类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雾霾、空气污浊、污水排放、垃圾围城等等,导致的后果是以后的孩子再也无法亲眼看到星星长什么样子,或者说想看一次星星,得开车到几百公里外的大山里才能看到。当孩子们问,“星星真的会闪、真的亮晶晶吗,星星到底长什么样?”父母如何解答。
如果说环境的污染只停留在这一步,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需要,可是科学家们在南极的企鹅体内都发现了农药残留,连珠穆朗玛峰都遍地狼藉。蓝天、白云、碧水若干年后只能出现在童话故事里。还有氟利昂用量过多造成的南极臭氧空洞,它的后果是直接导致人类患皮肤癌的几率,随着人类对世界的逐步解锁,人类对疾病的解锁同样也在增多。
人类的乱砍滥伐,对原始森林日益破坏,导致动物的栖息地减少,每天大概有70个物种灭绝。平均每一个小时就有三个物种永远消失。
据《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种和亚种鸟类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什么是物种灭绝?就是动植物种类不可再生或者说是消失。
再看看今年的新冠状新型肺炎,森林大火正是人类跟地球没有保持安全距离所致;而列车侧翻、非洲蝗灾、非洲马瘟不就是地球超负荷的表现么。
怎么保持安全距离
人类近年来一直在对生态进行保护,也提倡绿色出行减少地球的压力,可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速度相比,那是远远不够的。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给其他物种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人类和猛犸象同时期进化,一直和平相处,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和协同合作之后,猛犸象就成了人类狩猎的对象。
当人类登上澳大利亚的土地后大部分有袋动物灭绝,澳洲袋狮、澳洲袋貘、澳洲袋狼、双门齿兽彻底消失。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远古人类能将生存在地球上几百万年的生物,在几百年或几十年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没有保持安全距离,侵占了本该属于这些动物的土地。
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人类生存需要,可到了几万年后的今天,人类的智慧进化到足以毁灭地球,同样也知道人类无法在其他物种都灭绝的情况下,单独生存。所以“禁足”就成了保护物种、保护自然环境最好的办法。留给动物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且不侵犯它们就是对环境最好的保护,同样也是对人类最好的保护。
这次疫情,新加坡的水獭出来“抢地盘”了,西班牙的棕熊、野猪也走上了人类的街道。这都是人类在家隔离,让出了地盘才能看到的景象,这也是给我们提了醒,与其定义更多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如给它们留出空间,让它们更好的繁衍,让它们的数量增加,而不是当它们的种群减少到一定数量后再开始保护,这时候已经太晚了。保持与它们的“安全距离”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