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二次元,挑战付费广播剧,蓝海市场将迎来春天?
“警察,快叫警察,这有人要不行了,快,快叫警察......”,一串急躁的呼喊声过后,警车的鸣笛声与群众的吵闹声此起彼伏,仿佛闭眼也能感受到紧张刺激的场面。但这并非哪部刑侦片里面的场面,而是广播剧《默读》第四季的原声。
中国的广播剧最开始出现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收听方式、制作手段和选材角度上都有很大的改变。目前,广播剧的制作群体大体上分为三类:电台广播剧、业余爱好者制作的网络广播剧及工作室、公司录制的商业广播剧。
广播剧善于运用“以情动人”的方式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依靠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的。广播剧作品制作质量精良,生产数量高,整个制作过程中,制作者都十分注重声音的质感和真实感。目前,电台广播剧不仅在电台播出,也在移动音频APP平台进行分发。
但是在移动音频APP平台上,出现的并非是专业广播剧,而是业余爱好者制作的网络广播剧及工作室。大部分配音社团参与者最初只是依靠个人兴趣制作,由于经验技术等限制,早期网络广播剧的质量也不高。直到年,网络文学开始进入爆发期,为广播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一些早期的配音制作团队也开始注重自我水平的提升,逐渐开始积累大量的粉丝。广播剧的制作者开始试水市场运作,谋求商业化发展。
但是普通玩家想要蜕变成为游戏大神,总要经历打怪升级积累经验的过程,作为在付费领域里的新玩家,广播剧想要商业化的路还有很长。
早期的网络广播剧是受日本广播剧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广播剧主要是以“自娱自乐”为主,因为参与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士,广播剧的品质参差不齐,制作周期也无法控制,不确定性因素极多,导致很多广播剧制作个一两期之后就夭折了。
换句话说,广播剧仍然属于用爱发电的范畴,大多平台的用户并没有养成付费听广播的习惯,因为在年之前,大多主流音频上的内容还都是免费的。在年年底,用户对付费充值机制的满意度只有60%,远低于收听体验等指标上的满意度。
广播剧真正开始进入付费领域、广泛受到重视,与配音人员走到台前有很重要的关系。年上映的国产动画《哪吒》和《罗小黑战记》,以及火爆的经典手游《阴阳师》和《恋与制作人》,这些游戏和国产动画也让吴磊、边江、山新等声优被大众所知。
这些声优明星开始参与到广播剧制作当中,广播剧的普及度也正在获得提升,广播剧也因此从自发制作走向了有序,成为了一新的互联网产业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各种平台争相布局的新领域。
现在的商业广播无论是选材录制,还是分发渠道,都以不可控制的速度呈现出精品化、大IP化和付费化的趋势。在所有付费音频产品中,虽然广播剧的数量最少、受众最窄,但是付费率一直高于其他音频产品。其中喜马拉雅FM的广播剧付费率达到30%,懒人听书的广播剧付费率则高达70%。
然而事实上却是,在过去的几年里广播剧商业化程度极低,活跃于喜马拉雅FM、蜻蜓FM上的广播剧社团,大多都是同好会或者大学里的兴趣社团,他们眼中的配音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大部分社团小伙伴也只是把它当成爱好,二次元和三次元之间分的很清楚。
到目前为止,广播剧的付费化进程都显得格外缓慢。就算国漫崛起、付费意识提高,用户们依然没有听书的需求和付费意愿。而且对比起另一个和广播剧相似的品类有声书,就能发现有声书的市场发展更为迅猛一点。年中国有声书市场规模达32.4亿元。年市场规模增至45.4亿元。
有声书相比广播剧,形式和制作流程都比较简单,所需要的制作成本远低于广播剧,利润也更客观。广播剧制造周期长,一般一部广播剧的制作周期是三个月左右,制作成本高,流程也更加复杂,也需要涉及编剧、导演等职位,想要做到规模化生产难度不低。
一边是商业化的沉寂,一边是同好们热情的狂欢,网络广播剧便在这种矛盾中发展了很久。
广播剧的音频平台按主业务的不同可以分为知识付费类、懒人听书类以及广播剧类。
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在知识付费中有大额版权费用支出,都未能依靠版权费用高昂的头部内容实现盈利,为了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用户,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同时将内容品类开始向有声书和广播剧延伸。截至今年为止,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都推出了多部广播剧,并表示未来还会投入更多的资金打造精品广播剧。
其次是以懒人说书为主营业务的有声说书平台,这种平台的用户重合度比较高,市场份额也较大,用户粘性也更高。
不过,喜马拉雅FM也好,懒人听书也好,发展速度都略逊于主打广播剧和有声漫画的平台猫耳FM。
猫耳FM目前已经获得了晋江、阅文集团等众多网络文学平台的广播剧改编授权。首次尝试的付费广播剧《杀破狼》,就获得了极大的良好的市场反馈,至此开启了付费广播剧的历史。
数据显示,在所有的广播剧中,猫耳FM的点播量远高于其他平台,其中由北斗企鹅工作室制作的《魔道祖师》第一季的点播量达到了万,首部尝试的《杀破狼》也有了过千万的点播量。猫耳FM的付费数据好,各个文学平台的选择天平也开始向其倾斜。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布局还是投入,广播剧都很有可能会成为知识付费的一个小风口,而数据强于其他平台的猫耳FM,也很有可能成长为垂直领域的头部平台,尽管如此,但是作为一个尚未成熟的内容产业,广播剧依然有不少的问题需要去面对。
首先,配音行业本身就位居幕后,不受重视,外加上国内的专业声优本身就十分稀缺,活跃在广播剧中的专业声优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作品都是寥寥几个声优互相配合。尽管有声行业都看到了声优的未来价值,但是培养一个声优少说也要三五年的时间,广播剧声优在未来很久依然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广播剧还需要导演、编剧、后期等各种职位的支撑,这些制作环节的人才十分稀缺,同样也需要培养和挖掘人才。
其次就是版权,归根结底广播剧同音乐视频一样,只要产量化,版权便会越来越贵,各个平台争相购买版权,就很难盈利,本来新兴的行业,很容易胎死腹中。如今已经有很多音频平台开始争抢热门小说的广播剧改编权了,未来的版权费肯定也会越来越高。
目前广播剧都是按照一季度或者一个章节收费的,较为火爆的《杀破狼》第一季收费为19.9元,《魔道祖师》第一次也只有29.9元。大部分广播剧的受众以学生为主,消费能力比较有限,这个售价和制作成本以及越来越高的版权相比下还能否盈利,着实值得商榷。
还有就是广播剧的受众完全就是原著粉,广播剧基本可以说是具有粉丝导向的商品,几乎不接触原著的人可以轻松的接受动画或者电视剧,但是很难去主动承担广播剧的费用。
最后,一个垂直市场想要被商业化,离不开足够多优良内容创作者的支持,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精品内容还是愿意尝试商业广播剧的创作者都还十分匮乏。
总而言之,广播剧有接力知识付费的迹象,但从小众狂欢走向大众化尚需时日,此过程可能还需很长的时间。尽管前方道路并不平坦,但是无论如何,付费广播剧已经踏出了跋山涉水的第一步,踏上征途也就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