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这个圈子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却因气候
TUhjnbcbe - 2023/2/27 9:19:00

习惯城市生活的我们,常常忘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之外,还有人迹罕至之处。有两处“荒芜之地”住着我们不了解的生灵们,充斥着动物最原始的恐惧与神秘,它们就是冰雪覆盖下的南极圈和北极圈。

当人类的脚步第一次踏进极地时,便看见了这个星球上最震撼的动物乐园,那儿啊,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大兄弟,一起吃企鹅吧

1

在南极洲的南乔治亚岛上,生活着每天准点通勤的企鹅和它们的天敌豹海豹,这里也是地球上动物密度最高的圈子。

天还蒙蒙亮的时候,企鹅们就要列队朝大海进发,为这一天的口粮开始忙活,其中有家庭的企鹅们背负的任务就更加重了,一想到嗷嗷待哺的鸟崽们,上班的步伐又加快不少。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而地球的另一端北极圈,则是个熊出没的地方。

那是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在一场暴风雪过后,偶尔会看见有北极熊路过,它是个好奇的宝宝,正透过木屋的窗户朝里面张望,如果看见了人类和镜头,还会比一个微笑。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和活动在北极的白熊,它们似乎是这个星球上距离最遥远的动物,但是,与人类和自然世界的距离相比,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当全世界大部分人与自然世界渐行渐远时,总有那么几位勇敢的“逆行者”抱着赤子之心回归自然。

当代摄影大师——保罗·尼克伦就是其中之一。

“我在北极度过了一生,在那里,我等待过难以捉摸的北极熊,也曾花几个月的时间徒劳地追踪独角鲸。然而,在这里,当我踏上陆地的第一刻,便遇到了大量完全不惧怕人的野生动物,梦幻般的场景,在此时此刻实现。”

保罗·尼克伦,《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师,他出生于北极,听着因纽特人的故事长大,把海豹幼崽当宠物养,原以为见过了北极,就是到达了这个星球的极致,但当他走进南极时,所见的震撼令他动容,写下了刚才那番话。

在南极这片冰海里,曾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鲸鱼,有蓝鲸、长须鲸和露脊鲸,但现在,全都消失了。几十年间,是捕鲸者和猎人利用这些动物的纯真,毁灭了它们。

曾经有一头鲸鱼,在水中被行船的螺旋桨割伤,但它活了下来,被人们称作“刀锋行者”。人类伤害的动物,远不止“刀锋行者””。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对动物而言,人类并不值得信任,当人类的足迹踏上纯净的雪陆时,就带来了危机。

但前去拍摄南极动物的保罗·尼克伦发现,这些动物却仁慈地给了人类第二次机会。

在水下,保罗遇到了一头有3.7米长的豹海豹,张着血盆大口朝他扑了过来,一副“我超凶”的样子,来来回回,吓唬好几次后,就走了。可到了他们相遇的第四天,就有些不一样了:豹海豹走了没多久却回来了,还带来了一只活企鹅。

豹海豹:“大兄弟,请你吃企鹅,活的,趁热乎。”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只见它松开嘴巴,让企鹅游向保罗。结果企鹅企图逃走,豹海豹赶忙追上去又把企鹅叼了回来,再次扔到保罗面前。

如此反复了几回后,豹海豹当着保罗的面把企鹅吃掉了。

在亲自示范如何吃企鹅之后,豹海豹以为保罗“学会了”,于是又去抓了一只活企鹅给保罗:“大兄弟,这次总该知道怎么活吃企鹅了吧”。

保罗:“谢谢,大可不必。”

豹海豹生气地又把企鹅吃掉了,作为海洋里凶狠残暴的一霸,它怎么可能轻言放弃,于是,它第三次游了回来,叼着一只死企鹅,还松开嘴让企鹅慢慢漂到保罗面前:“慢慢来,不紧张,你新手,活的不好吃,请你吃死的。”

“我笑坏了,潜水面罩里都进水了。我从来没觉得它在威胁我,这个身手矫健、天生杀手的捕猎机器正在和我交流。这是一次神奇的遭遇,是海洋赐予我的意外之礼。”

除了被豹海豹“送餐”,保罗偶尔还要给海象拍证件照,超认真的。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这些猛兽看着很凶,但暖心起来,又让人觉得整个冰洋都要融化了。

保罗想到自己在北极的加拿大兰卡斯特海峡,他在那里拍摄两头独角鲸,它们正在海水中原地滚动,进行独角鲸家族的古老仪式——轻抚对方。当他举起相机时,面对着镜头的这只独角鲸,轻轻地抚了他的头。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可以细致地回想起某些难得的瞬间或地点,在某时或某处,生活带来了一些奇妙的东西,使你永远改变。”

对保罗来说,用相机记录极地动物的行为,可以改变人们对猛兽的误解和恐惧,以此产生共情,与爱护之心。

南极和北极,有什么不一样

2

“我曾向北旅行,抵达格陵兰,进入北极圈,亲眼目睹了气候变化的破坏。古代的冰川迅速消逝,远超科学预测,环境危机正在改变地球的自然平衡。南极如今也受到两大威胁:海冰的消失和人类的过度捕捞,各种动物的食物来源遭到破坏,生命循环的结构基础受到威胁。”

曾经,保罗·尼克伦是一个生物学家,在极地研究北极熊,整日忙于整理数据、撰写论文。直到有一天,他乘坐雪地摩托旅行了一万公里,看到了北极熊在追捕海豹,白狼猎食髯海豹,这样的画面震撼心灵,他想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26岁那年他辞职了,抱着相机在北极孤身探险三个多月,也是这一趟旅程,让他坚定了自己必须成为一名摄影师的决心。

保罗真正的愿望,不仅是拍出精美的照片,还要让更多人透过他的镜头,看到冰川的消失,生灵的无助。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南极和北极,相隔在这个星球的南北,但它们此刻,却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说:“地球温度比现在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十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就是这么演化过来的,但毁灭的只是物种,人类需要拯救的,是自己。”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在这个看似冰冷荒凉的地区,有着重要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即使是生活在冰下的数百万个微小生物,都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而当我们认识到这些时,或许,就是对未来付诸行动的伊始。

“我的理想是把故事与艺术相结合。不论一张照片有多重要,拍摄过程有多艰难,都必须有艺术性,有教育意义,有美感,有力。”

透过保罗·尼克伦的照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广阔的世界,还有这世界之下,一切生命存在的意义。

没有冰的世界,什么都不会生长

3

“超过一百万只王企鹅在南乔治亚岛的海岸边游荡,站在山坡上,眺望广阔地球上的圣灵,心怀大胆的精神、满溢的希望和保护的急切恳求,让我不住流泪。”

这是保罗·尼克伦写在《生于寒冰》里的一段话。

看到这样的画面,内心会涌现一个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选自《生于寒冰》,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

保罗·尼克伦作为全球非盈利社会组织“海洋遗产”的创办人,与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基金会正共同协作,以最大的努力去扭转严峻的形势,不让北极熊饿死,不让海象流离失所,不让海冰加速融化。

(▲保罗·尼克伦摄,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我们所见的每一寸海冰,是花园中的土壤,没有它,什么都不会生长。

保罗·尼克伦在他的自然科普摄影集《生于寒冰》中,展现了自己在地球两极探险十余年的作品,它们就像一帧帧的纪录片,带我们走过寒冰中的极地,聆听来自荒野的歌声。

因为这些绝美的照片,保罗曾荣获30多项国际摄影大奖,身居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自然保护摄影师之列。在书里,他动情地写道:

我的一生致力于成为雄伟极地和你之间的桥梁,无论你身在世界何处,我邀请你站在北极熊身边,与他一同缓缓跨越海冰;邀请你感受被北极光俯冲、追赶着的奇迹;邀请你体验海洋表面下的繁华,这里有数百万种生物,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也支撑了我们的生命。

书籍介绍

★世界顶尖水平自然科普摄影,记录正在消失的极地

荣获30余项殿堂级世界摄影大奖的当代摄影大师保罗·尼克伦从上百万张极地照片中,精选自己最珍爱的幅摄影大片,全景式呈现他身处极地15年的探险经历,用文字与照片记录正在消失的地球绝美风景。这是一本1小时就可以看完,但却让人震撼终生的书,它将改变你对环保、自然与人的认知,推动你我共同努力改变地球的命运。

★知名畅销书作家、科普大V花蚀译

年度十大科普大V、畅销书作家花蚀倾情翻译,所著图书荣登“中国好书月榜”“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搜狐文化年度好书”。

★奥斯卡影帝鼎力推荐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亲笔签名作序推荐

★艺术品级印刷

世界顶级艺术书籍印刷中心——雅昌(深圳)艺术中心承印,封面进口特种艺术纸印刷+高级烫银工艺,内文无光铜印刷,高还原度。

关于自然,陌生的极地动物,寒冷的冰原

都在《生于寒冰》中等待人们的揭开

这将是一本改变你我认知的自然科普摄影集,保罗说:“有了《生于寒冰》,我的旅程,变成了我们的旅程。”

动物们的世界,也是我们共同的世界。

来源: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圈子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却因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