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化为行业新人提供了一条提高知名度的捷径,是刺激行业新陈代谢、放大配音演员价值的方法,但支撑配音演员成长的始终是需要时间打磨的作品和声音演绎能力,脱离“配音”本身所进行的偶像化包装或艺人经纪运作,只能让从业者的身份定位更倾向于“网红”而非“声优”。
作者
邵毛毛
编辑
罗立璇
配音行业的从业者们似乎早有改变的觉悟。
“传统的配音行业可能就这样了”,北斗企鹅联合创始人郝祥海说着,手无意中拢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圆圈,仿佛那就是这个行业可以预见到的发展瓶颈。
渴望突破传统业务的天花板,自带无限想象力的“声优偶像化”概念无疑让从业者们看到了更多可能。实际上,也早已有人行动了起来:北斗企鹅于年起开始推广声优艺人经纪,哪怕做好了投入大量资源的准备,团队还是在今年选择将业务重点从改方向转移至声音产品制作上,“公司会逐渐往内容方向转型”。
大众层面对配音行业认知的缺失、所主要依赖的二次元前端产业链依旧处于尚未成熟的早期阶段,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无一满足时,对现阶段的配音行业而言,声优偶像化或许并非那棵理想中的救命稻草。
一方面,哪怕ACG产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在拥有完善的声优孵化、艺人经纪体系的情况下,花泽香菜和水树奈奈的成功也难以复制。
另一方面,对发展不成熟的中国配音产业而言,强调声优的“偶像”路径或许将造成从业者身份的模糊化。配音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前端培养周期较长,同时配音演员本身对作品的依附程度高。若通过培训的新人得以入行,则需要至少5年的从业时间才能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配音演员。在这里,“成熟“的含义仅指可以较为自如的应对各异项目、角色的挑战,而后续进阶还需要一定的先天条件并不断打磨演技。
偶像化为行业新人提供了一条提高知名度的捷径,是刺激行业新陈代谢、放大配音演员价值的方法,但支撑配音演员成长的始终是需要时间打磨的作品和声音演绎能力,脱离“配音”本身所进行的偶像化包装或艺人经纪运作,只能让从业者的身份定位更倾向于“网红”而非“配音演员”。
北斗企鹅联合创始人郝祥海认为,成为‘偶像’和成为‘声优’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在目前认知度不高、规模还小的配音行业中制造流量小生也是违背发展规律的。但我们依然想强调声优的多元化培养,让他们不只是录音棚中的人才,在按照艺人标准全方位强化他们的同时提高大众对其的认知度。不过我们需要在‘做好酒’和‘卖好酒’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声优偶像化:时代的选择
“接下来,让我们有请夏磊老师、边江老师、阿杰老师和吴磊老师……”主持人的介绍还未结束,话音很快便淹没在了台下粉丝的阵阵尖叫声中。
台上,四位配音演员回答粉丝提问,在现场进行游戏互动,台下则是大批欢呼的少女,她们手中举着的是制作可爱的粉丝应援灯牌,4月7日的这场《恋与制作人》线下首场全明星见面会的画风一如偶像活动现场。事实上,对不少从外地赶来参加活动的粉丝们来说,台上站着的四位就是她们的偶像。
*金时代的荣光似乎重新回到了这个行业。在《佐罗》、《追捕》等大批经典译制片涌现的上世纪80年代,童自荣、毕克等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声音也随作品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如今,当游戏中的纸片人晋身“国民老公”行列,《全职高手》、《狐妖小红娘》等高人气国漫作品造就了大热的“二次元形象”,在粉丝的移情作用下,这些角色背后的配音演员人气随之猛涨,影响力也从此前的垂直领域扩展至大众层面。
除了在微博收割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