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群富有想象力的年轻人开始扮演起动物,诉说自己的日常。“我是一只xxx(什么动物)”成为他们另一种自嘲和戏谑生活的方式。在“人均抑郁症”的成人世界里,穿上动物的外衣,矫情、颓丧、自私等“负能量”都变得可爱而柔软。“拒绝巨婴”不再是*治正确,相反,越可爱越正义。
成为一个“动物人”,便能逃离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生活吗?为什么年轻人想纷纷摆脱人设,消除隔阂,互相温暖呢?躲进一个不用被“上班”和“成功”束缚的生命体里,人们又是如何找到了“人间值得”“生活还能这样可爱的”的乐趣和向往,获得了善意与想象的快乐?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聊聊那些假装成动物的年轻人。在文末,我们还准备了一份「动物角色入门指南」,去瞧瞧你想扮演的动物,都拥有哪些特质吧~
动物园员工组在今年在今年五月时出现,群组介绍是:人类生活太辛苦了,来假装是小动物放松一下好了。供在动物园上班的各种动物交流的小组,用来交流作为动物在现代社会的烦恼和心得。小组类别被分为哺乳动物区、爬行动物区、飞行园区、宠物区和水族馆。在其中发言的人要用一种动物的口吻讲话,可以是自我介绍、应聘“工作”、分享“打工”日记,也可以单纯“发朋友圈”,分享心情、求抱抱、求摸摸,甚至可以征友征婚。
在那里,人们不以人类的身份自居,而是以动物的视角分享日常。在“人均抑郁症”的成人世界里,穿上动物的外衣,矫情、颓丧、自私等“负能量”都变得可爱而柔软。“拒绝巨婴”不再是*治正确,相反,越可爱越正义。成为一个“动物人”,便能逃离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生活,摆脱人设,消除隔阂,互相温暖。日常生活中作为景观存在的动物园,在这里被人类的语言和交流赋予了互动性,构建出理想中“与人同乐”的家园式社区。警犬征友、藏狐征婚,黑猫当警长、白熊开咖啡厅。只要开心,想干嘛就干嘛。在这个社区里,居民自治,工作不再与生活对立,而是家园繁荣昌盛的催化剂。“共建美好生活,创造和谐社会”是远景也是当下。
累了就躺下,难过就哭哭。求抱抱、求安慰、要亲亲、要摸摸,都不再娇羞,而“欺软怕硬”、“高冷无情”、“无病呻吟”在这里都因可爱而正义。不仅如此,在这里,人们也能看到现实,获得“原来你也这么惨”式欣慰。尽管大家都是动物,但也有幸与不幸之分。熊猫作为“国宝”要一直营业,是在困难中前行的“打工人”,而树懒则可以趴着什么都不做;企鹅因为稀缺,在哪都能找到工作,甚至因为长了一张社交平台的脸,拓展了“聊天工具”这一副业。“动物人”也面临着天生的差异与难以改变的困境,如同被困在象限图中的我们。
我们是成长在“外界期待”裹挟中的一代人,满足他人的期待似乎成为我们站在道德与成就高点的基准。但是在动物园里,我们可以选择做一只勤劳的熊猫,也可以选择做一只冷血的蜥蜴。无论我们是什么、做什么,都会得到认可和喜爱。这种无限的认可并不是“糊弄”,更不是自我欺骗。如同前两年突然火起来的“夸夸群”,在施予善意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无数善意,从而对自己更加自信化身为动物,个体间的互助不再是习得性行为,而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在这里,人们不再将动物作为“工具”一般地进行表达,开始穿上动物的”外衣“,照亮他人与温暖自我,成为了一种理直气壮的需求。“别想那么多,棒就VANS了!”
相比“动物园”里的与世无争,“我们假装是蚂蚁”组里的底层实感是其吸引“动物人“的亮点。组中成员致力于假扮蚂蚁生活,分享自己的“蚁”生日常。组长表示,建组初心是“为了放空自己,以微小之态仰视众生”。比如,在一篇名为“分享本蚁的大城市见闻”的帖子里,楼主模拟蚂蚁视角拍摄了书房里的书架、葡萄酒瓶、立顿红茶包等事物,并将他们分别形容为“联排大楼”、“绿色玻璃塔楼”、“广告牌”,而这些“大城市”见闻也引来不少蚁友